当前位置: 首页 > Information Disclosure > 九州体育官方(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药藏”大型项目暨同仁堂非遗文化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稿时间:2014-07-07 08:00:00

“中华药藏”大型项目暨同仁堂非遗文化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日期:2014-07-07

传承与传播 责任与担当

——“中华药藏”大型项目暨同仁堂非遗文化研讨会在京召开

      7月2日下午,由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东方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华药藏”大型项目暨同仁堂非遗文化研讨会在北京同仁堂总部举行。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柳长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世元、金霭英,中药学家张世臣、北京文化研究老专家王作揖,北京大学知名教授张颐武,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邱运华、文学院院长陶东风,新华社副总编辑吴锦才,以及主办方同仁堂集团和人民东方出版传媒的有关领导均出席了会议。同时与会的还有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同仁。

      会上,作为主办方代表,同仁堂集团党委书记梅群与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总裁潘少平,均作了主旨发言。据介绍,“中华药藏”是纵贯古今、囊括我国各民族药典的大型中药典籍整理出版项目,由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合作完成。该项目涉及到千余种古代中药典籍以及北京同仁堂传世中药文献资料的校勘整理。其宗旨为:网罗散佚,汇为大典;明辨之,整理之,精刊之,使其成为集中药文献之大成的精善版本,以期有利于学术、有利于文化、有利于民生。同时,从同仁堂集团党委书记梅群的发言中我们还了解到,自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被正式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北京同仁堂目前正在申请的“同仁堂中医药传统人工炮制核心技艺”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申遗”即将成功。

      与会专家和学者们首先对“中华药藏”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寄予了十分的肯定和支持,一致认为,中药典籍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保存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核心文化之一,更是中华文明的软实力,而中药典籍之保存与整理,就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北京同仁堂作为中药界龙头企业,有能力,肯担当,在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100余家药店和1家境外生产研发基地,产品销往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国家汉办签署了联合推广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运用孔子学院平台进一步加大了同仁堂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度,其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的双重功能日益显现。“中华药藏”项目的实施不仅表现出同仁堂集团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表现出其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与其一贯的“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和“讲信义,重人和”的经营理念正相吻合。

      同时,一些与会专家和学者还就“中华药藏”项目的具体细节进行了讨论,如版本目录的选择,底本整理及呈现的方式等。众所周知,古籍整理的目的是“存亡继绝”,目前通用的两种整理方式——排印与影印,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影印本保留原貌,排印本便于传播。而其矛盾之处也正在于此。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古籍原貌,原汁原味地传达出中药典籍之精髓,同时还要起到服务大众、流布万家之功,是与会专家学者以及作品方、出版方最为关心的话题。会上,大多数学者都认可一个观点,即中药典籍不应继续“养在深闺人不知”,应通过多种渠道,如出版、广播,乃至新媒体等方式宣传中药典籍,普及中药知识,撩开中医中药神秘的面纱,打破一般民众对中医中药的设防心理,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不仅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健康指南,还要利用中医中药,积极架起沟通中西的桥梁,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中药,了解中药文化,进而了解中国。

      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中华药藏”大型项目的整理编辑工作起了很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也为其在日后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期待,在北京同仁堂的大力推动下,经过诸多中医药学、文献学、版本学与古籍整理方面一流的专家学者指导、全国近百位从事中医古籍整理和古文献整理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精心整理以及出版方的辛苦编辑工作后,“中华药藏”(第一辑)能尽快面世,接受学界和读者的检验。

 

 

同仁堂集团总部

 

同仁堂集团与人民东方出版传媒联合举办“中华药藏”大型项目暨同仁堂非遗文化研讨会

同仁堂集团总裁、董事长、党委书记梅群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总裁潘少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柳长华

新华社副总编吴锦才

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终身专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金霭英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邱运华教授